德米特里·鲍里索维奇·卡巴列夫斯基(Dmitry Kabalevsky,1904—1987年),出生于圣彼得堡,前苏联作曲家、音乐教育家、音乐活动家。1987年,卡巴列夫斯基逝世于俄罗斯莫斯科,享年83年
1929和1930年先后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班及钢琴班,1932年起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。1940—1946年任《苏联音乐》杂志主编。1949—1952年任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音乐部副主任。1952年起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。1962年起领导少年儿童音乐美育委员会。1969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所属美育委员会主席。
1930年,创作协奏曲《第一钢琴协奏曲》。1932年,创作交响曲《第一交响曲》。1938年,创作歌剧《科拉斯·布勒尼翁》。1940年,开始担任《苏联音乐》杂志主编。1946年,创作剧本音乐组曲《发明家与喜剧演员》。1949年,开始担任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音乐部的副主任,直至1952年。1959年,创作钢琴曲《六首前奏与赋格》。1964年,创作协奏曲《钢琴与乐队狂想曲》。...
查看全文
德米特里·鲍里索维奇·卡巴列夫斯基(Dmitry Kabalevsky,1904—1987年),出生于圣彼得堡,前苏联作曲家、音乐教育家、音乐活动家。1987年,卡巴列夫斯基逝世于俄罗斯莫斯科,享年83年
1929和1930年先后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班及钢琴班,1932年起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。1940—1946年任《苏联音乐》杂志主编。1949—1952年任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音乐部副主任。1952年起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。1962年起领导少年儿童音乐美育委员会。1969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所属美育委员会主席。
1930年,创作协奏曲《第一钢琴协奏曲》。1932年,创作交响曲《第一交响曲》。1938年,创作歌剧《科拉斯·布勒尼翁》。1940年,开始担任《苏联音乐》杂志主编。1946年,创作剧本音乐组曲《发明家与喜剧演员》。1949年,开始担任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音乐部的副主任,直至1952年。1959年,创作钢琴曲《六首前奏与赋格》。1964年,创作协奏曲《钢琴与乐队狂想曲》。1967年,创作钢琴曲《迥旋曲的宣叙调》。1969年,开始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所属美育委员会主席。1971年,编写钢琴曲《抒情歌调》。1975年,为钢琴与弦乐而写协奏曲《布拉格协奏曲》。
卡巴列夫斯基的创作大多以苏联现实生活为题材,音乐具有明朗的色彩,抒情性较为突出。音乐语言与民歌、革命歌曲、群众歌曲的音调、节奏有密切联系。苏联青少年的形象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,如歌剧《塔拉斯一家》(1950)、《青年三部曲》(小提琴协奏曲,1948);《第一大提琴协奏曲》(1949)、《第三钢琴协奏曲》(1952)等。他也擅于创作戏剧性、悲剧性的作品,如第三交响曲《纪念列宁的追思曲》(1933)、《第四交响曲》(1956),献给卫国战争牺牲者的清唱剧《追思曲》(1962)等。他根据罗曼·罗兰小说为题材写作的歌剧《哥拉·布勒尼翁》(1938)也很有名,1968年重新修改,1972年获列宁奖金。
70年代初主持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成立的“音乐实验室”工作,辞去音乐学院教授职务,致力于中小学音乐教育,编有著名的《卡巴列夫斯基教学大纲》。大纲以苏霍姆林斯基的“音乐教育--不是培养音乐家,首先是培养人”为主导思想。1987年,卡巴列夫斯基逝世于俄罗斯莫斯科,享年83年。
收起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