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说维也纳—柏林重奏团(Ensemble Wien-Berlin)的建立是一次巧遇的结果,在德国音乐节期间,他们发现演出之余几个人都有多余的时间可以使他们组合在一起,享受重奏带给他们的乐趣,于是他们决定建立一个五重奏组定期举办音乐会。1983年他们在维也纳的Musikverein举办了成立后的第一次正式演出,从此揭开了维也纳—柏林重奏团传奇的序幕。
融合与和谐是重奏的生命所在,这是维也纳—柏林重奏团的艺术家深知的道理。应该说,重奏...
查看全文
据说维也纳—柏林重奏团(Ensemble Wien-Berlin)的建立是一次巧遇的结果,在德国音乐节期间,他们发现演出之余几个人都有多余的时间可以使他们组合在一起,享受重奏带给他们的乐趣,于是他们决定建立一个五重奏组定期举办音乐会。1983年他们在维也纳的Musikverein举办了成立后的第一次正式演出,从此揭开了维也纳—柏林重奏团传奇的序幕。
融合与和谐是重奏的生命所在,这是维也纳—柏林重奏团的艺术家深知的道理。应该说,重奏团的音乐家不仅是乐队中出类拔萃的人物,而且也是独奏领域中罕见的管乐独奏家,他们不仅有张扬的个性,同时也具备合作的本领。他们注重带有个性化的木管乐器的相融性,把各自特有的强烈表现力汇聚在整体的、内在的音乐表现之中,最终实现重奏组合的统一的表达。
他们演奏的罗西尼六首木管四重奏作品,带给人们的听觉的是一种颇具严密的对接和极其默契的配合。既体现出了独奏乐器的纯正而清秀的音色,更不缺乏合奏时交融出组群的色彩。音响平衡恰到好处,音色的变化清晰、明确,整个演奏处处折射出他们对乐曲共存的理解。
这6首奏鸣曲原本是为2把小提琴、大提琴、低音提琴而作,不过有时候也用管乐合奏演奏,这个版本即是,音乐圣经(427页)推荐。作于1808年,罗西尼自己关于这6首作品的评价为“很糟”,但是现在看来,这应该是罗西尼器乐作品的杰作,虽然是年轻时可以算是“年轻”的作品,但是,从中也能感受到日后歌剧的风格。
以前听过VC上发布的马里纳和意大利合奏团的弦乐合奏的版本,感受到了弦乐的优美。今天这个管乐版本显得很“特殊”:单簧管、圆号、巴松管和长笛演奏,听听大家最熟悉的降B大调第四号的第三乐章,是不是有另一番风味呢?我在某个夜里听着这张CD,让我感到了管乐间嬉戏的欢乐,那是绝对不同于弦乐合奏的。
专辑英文名:Rossini - Six quartets for flute, clarinet, horn & bassoon - Ensemble Wien-Berlin
收起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