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The Magic Hour》中的作品风格较为简约,旋律较强,也多了些舒展空间,甚至有些桥段会予人轻松而调皮的意趣。这张专辑有别于他以往的气度恢宏,不但是个令人愉悦的小品,也是他个人重新出发的重要宣告。
-The New York Times
在这张他广受期待的 Blue Note旗下首张发行中, 我们听到的就是原原本本的Marsalis风格,还有那熟悉的节奏铺陈,同时也唤醒了我们久违的融合记忆,像是回到一九八○年首次聆听他在Art Blakey 的演出一般...
查看全文
《The Magic Hour》中的作品风格较为简约,旋律较强,也多了些舒展空间,甚至有些桥段会予人轻松而调皮的意趣。这张专辑有别于他以往的气度恢宏,不但是个令人愉悦的小品,也是他个人重新出发的重要宣告。
-The New York Times
在这张他广受期待的 Blue Note旗下首张发行中, 我们听到的就是原原本本的Marsalis风格,还有那熟悉的节奏铺陈,同时也唤醒了我们久违的融合记忆,像是回到一九八○年首次聆听他在Art Blakey 的演出一般。
-Village Voice
这次的Marsalis听起来轻松写意又充满热情,游刃有余地驾驭着摇摆旋律,在充满惊喜的即兴乐段中,美妙搭配着四重奏。 The Magic Hour 可说为这位爵士大师又写下了活力十足的新篇章,可以视为他生涯至今的最佳演出之一。
-Billboard
The Magic Hour 生气勃勃且动听悦耳, 演奏部份更可说是完美无瑕.
-JazzTimes
「我宁可演奏真正的爵士乐,也不想靠演奏一些三教九流的R&B、Fusion或是Funk维生。」;一个翩翩有礼,衣着得体的阳光般黑人新秀,在八零年代初期说出了这么一句具教育性的话语,直接替当时几入膏肓的爵士乐坛来了记大力丸。他这句话让许多年轻乐手如醍壶灌顶般清醒过来,并修正自己的音乐路线,开启了「幼狮」〈Young Lions〉时代。尤有甚者,早已旅居欧洲不问世事的爵士老将因他纷纷回归,萎靡不振的爵士乐坛曙光乍现。而这位中兴少主,正是今天已稳居乐坛龙头地位的小号手 ─ Wynton Marsalis。
Marsalis的音乐路线从最原始的纽奥良爵士出发,并以新的音乐语汇加以改良,成为了今日爵士乐坛某种程度的主流风格:复古摇摆〈Retro Swing〉。有时Marsalis的坚持遭人非议,而且他的音乐路线也并非人人买帐。但不容否认的一点:因为有他,爵士乐到今天才能依旧灿烂。
2004年,Wynton Marsalis加盟Blue Note Records,这件事对许多爵士老饕而言具有一种「相见恨晚」的感慨。一方是坚持爵士中兴路线的诚实音乐家,一方是纪录爵士乐兴衰史最诚实的相本,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上,或许过于吹捧,但排除合约里可能的金钱瓜葛不谈,对二造之间的确有相互拉抬的功效。
关于「神奇时刻」,这是Marsalis进入Blue Note的首张专辑,也是继1985年《Black Codes (From the Underground)》专辑以来,第一张完全以个人创作为主的作品。专辑中找来了歌手Dianne Reeves与Bobby McFerrin各唱了一首曲子。Reeves的《Feeling of Jazz》表现杰出,然笔者觉得歌手表现稍过,有反客为主的模样;至于McFerrin的“Baby, I Love You”则稍显漫不经心,似乎谦虚了些。倒是标题曲《The Magic Hour》,从Marsalis开始所有演奏乐手一字排开,玩出了让听众击节叫好的火力放送。十三分钟的演出包含了爵士乐从头到尾的历程,野心十足,钢琴手Eric Lewis的表现令人侧目。笔者建议聆听此专辑时从此曲开始,再听首轨Dianne Reeves的表现时就不会如前述般「反客为主」了,比较能突显Marsalis的音乐力量。
可以肯定的,这并非Marsalis「从影以来最佳表现」,但绝佳的音乐性依旧实践了他「中兴爵士乐」的愿景,值得一听。
收起全文